导读:2023年1月4日,银保监会发布一则重磅新规《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将“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纳入监管范畴。
2023年1月4日,银保监会发布一则重磅新规《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将“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纳入监管范畴。
此举释放的积极意义是鲜明且多重的。首先,《通知》的发布,是监管部门首次以文件形式对“保险+养老社区”这一业务模式予以承认,一扫此前有关“保险公司不务正业”的争议带来的阴霾,对于正处转型期的人身险行业而言,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正向的信号。
其次,《通知》从现实情况出发,规范“保险+养老社区”产业链的所有参与方和主体,目的在于最大化保护消费者合作权益,这对于“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意义重大。
当然,与很多政策类似,《通知》的发布也同时让部分人欢喜、部分人忧愁。《通知》延续了“分类监管”思路,防范风险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提升准入门槛,对经营“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根据《通知》第六条,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建设、租赁或合作等方式运营养老社区,养老社区应当独立运营,确保风险隔离)的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偿付能力、公司评级等都设定了较高的门槛。
这一举将大部分中小险企排除在了“保险+养老社区”业务之外。根据作者的粗略估算,目前只有30家险企符合《通知》要求。
监管的担忧不难理解,“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确实存在多重风险。
首当其冲是养老社区入住承诺无法兑现的风险。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导致保单权益无法兑现,消费者缺乏足够资金支持入住养老社区;保险产品挂钩的养老社区经营不善,无法继续提供养老服务;床位超卖,包括保险公司超卖或养老社区超卖,都有可能导致消费者无法根据合同条款及时入住意向养老社区享受约定服务。
此外,在服务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例如,根据协议,消费者入住养老社区需提前12-18月进行申请,对于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等待没有问题,但对于脑梗、认知障碍、失能等亟需护理的刚需老人而言,等待周期过长,也势必会造成消费者投诉【进入黑猫投诉】。
上述风险无疑都是存在的,监管的担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从手段上来说,除了提升门槛外,还有没有化解风险的更好方式呢?
在与很多业界人士的交流中发现,目前人身险公司的“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模式已经相当清晰,主要包括“重资产”“轻资产”“轻重结合”三种模式,其中轻、重资产两种模式对于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针对两种模式采用不同监管方式,或许同样可以化解风险。
01
重资产模式对险企实力、经营水平要求甚高,提高该类业务准入门槛势在必行
国内保险业推进“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重资产、轻资产、轻重资产结合三种模式。
其中,重资产模式,以某保险集团最具代表性。重资产模式下,从前期规划、拿地、建设,到后期销售、运营,保险公司都要亲力亲为,重度参与。虽然保险公司都会另外成立子公司专营养老社区相应业务,保险产品绑定的也只是入住权益,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之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风险隔离,但重资产模式的养老社区对于保险公司的压力依然是巨大的。
首先,前期建设就需要高额的投入。根据公开报道,2014年,该险企在上海松江新城建设养老社区时,彼时的计划投入就达到了42亿元。此外,当时某险企的计划是“未来5-8年,在全国投资1000亿元,建设15-20个养老社区”。也就是说,在当时该险企的预计中,单个高端养老社区的投入至少在50亿元左右,这已经超过了很多中小险企的净资产。
自建养老社区注定是个高端游戏,只有实力雄厚的险企才有能力布局。可以看到,就连“老七家”之一的某人寿,都考虑现金流压力,谨慎地采用了轻重资产结合的模式,旗下所售养老社区部分自建、部分收购、部分合作。
除此之外,重资产模式由于需要险企资产端的大量长期投入,也会对险企的负债端产生显著影响。最显而易见的,养老社区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一旦险企负债端出现严重问题,或者资产不足以继续支撑养老社区的建设运营,其就大概率无法兑现承诺。
可以看到,《通知》当中,对于经营“保险+养老社区”业务险企的资产负债管理做了特别规定,说明也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鉴于重资产模式对于险企实力确实要求甚高,且确实会对险企经营造成巨大影响,提高该类业务准入门槛,势在必行。
02
轻资产模式与重资产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降低门槛不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实质性影响
“保险+养老社区”的轻资产模式,与重资产模式的逻辑有着本质不同。
一方面,轻资产模式无须险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运营,只需其投入部分增值服务支出,且都是金额较小、与保费收入关联的费用投入,无须要求险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就可以做到,也不会对险企经营、现金流、利润、偿付能力等产生大的负向实质性影响。
针对个别中小险企暴雷风险高的担忧,必须看到,这往往和增值服务没有直接关系,更多还在于该险企自身治理结构不健全,以至于业务模式过于激进等。解决这些问题还有赖于从根本上强化保险法人机构的公司治理监管,同时辅以规范产品设计,防范过于激进的业务发展模式。
一旦有“保险+养老社区”存量业务的险企暴雷,其客户的保单利益与其他没有“保险+养老社区”存量业务的险企客户的保单利益是一致的,更多取决于公司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处置情况。
另一方面,轻资产模式下,险企反而可以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方式,避免服务供给不足风险。
在轻资产模式下,险企可以与多个养老服务供给方签订合作协议,一旦其中一方不能履约,险企还可以通过其他合作方来满足客户需求。当然,前提是险企必须保证服务供应符合合同约定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围绕着养老服务需求的提升,一批旨在专业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对接B端需求的第三方平台已经涌现了出来。
这些第三方平台往往以轻资产方式去整合全国的养老机构,含地产系、保险系、国企系和外资系等不同背景养老机构,工作重点则在于养老机构网络链接、服务优选和品质品控,以及给保险客户提供养老社区服务、旅居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等。
险企通过与这些第三方平台合作,最大化整合资源,也能在一定程度规避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风险。
在轻资产模式下,在养老服务产业大发展的情况下,一旦有“保险+养老社区”存量业务的险企暴雷,只要确保客户保单利益,其绑定的养老服务利益就完全可以得到保留。当然,如何有效监管养老机构、第三方平台,是另外值得探讨的话题。
通过以上几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轻资产模式下,险企与养老机构的风险隔离更加彻底,无论险企自身情况如何,都可以利用现有机制,最大化保障客户合法权益。这意味着,对于采用轻资产模式经营“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险企,其实是可以采用与重资产模式险企完全不同的监管逻辑,适度降低准入门槛。
03
消费者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层级、多元化趋势,对应的险企养老服务供应也应该是多层级、多元化的
因为保险业重资产养老社区模式投入巨大,保险公司为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往往都会给客户设置百万级保费门槛,这意味着,这种重资产模式下的高端养老社区只能解决少数高端客户的养老服务需求,而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中国老人多层级、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相较之下,很多采用轻资产模式发展养老社区服务的中小型险企,往往更倾向于从实际出发,结合合作养老机构业务范畴、定价水平等,推出多层级、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包括且不限于机构养老、旅居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等,更符合更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当然,客户需要险企构建更加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反过来,险企,尤其是广大中小型险企,也需要借助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发展长期业务,实现业务的彻底转型升级。
可以看到,“保险+养老社区”的业务模式在近10年来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之一,场景化销售对于保险公司提振业绩、加速转型的正面影响显著,无论大中小型险企在过去数年竞相布局。
其一方面解决了客户的养老服务需求,在人口老龄化提速的趋势下尤其显得重要;另一方面,也有效提升了渠道和销售队伍保单转化率、客单价和收入,促进保险公司长期业务规模和价值双增长,已经成为未来行业转型和增长的有力支撑。(文章来源:慧保天下)
341276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